大唐茗陶--唐六琴陶艺创作工作室
联  系 人:唐六琴
联系电话:0510-87437609
传      真:0510-81702889
手    机1:13915390758
手    机2:13812556802
邮    箱:web@dtty.com.cn
工作室 1:宜兴市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D-705室
工作室 2:宜兴市丁蜀镇紫砂工艺厂1009室 

 

古龙窑,乌龙舍身取义的血脉延续
 点击数:1414次 添加时间:2013-9-22 [打印] [返回] [收藏]
宜兴古龙窑的传说 任宣平 关于古龙窑,当地有一个神话传说:很久很久以前,太湖里有一条乌龙,受天神派遣,专管耕云播雨。乌龙非常尽责,使太湖流域年年风调雨顺,民丰粮足。当时在太湖西岸的蜀山一带,百姓不敬天神,天神便惩罚他们,不施雨水。一日,乌龙巡视经蜀山上空,见底下田地裂坼,庄稼枯萎,眼看颗粒无收,便心生恻隐,私自吸水播雨,救了这一方百姓。这消息被天神得知后,大怒,即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。乌龙不服,奋力抵抗。终因寡不敌众,被乱枪戳得浑身是伤,从天上掼到地下,头朝下,尾朝上,恰好跌落在蜀山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。当地百姓感激又悲痛,便自发挑土,掩埋乌龙。 不知过多少年,葬龙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,有人钻进去一看,乌龙的尸骨不见了,里面成了空空的倾斜隧道。后来,人们就尝试在这隧道里烧制陶器,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,龙身上的大伤口作“户口”,小伤口就是“鳞眼洞”。这种烧窑方式效果很好,陶器烧得又多、又快、又透、又省柴。人们把这座乌龙尸骨筑成的窑叫“龙窑”。从此,一座座相似的龙窑就在青龙山、黄龙山、蜀山一带建起来。乌龙化窑的神话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。我想,古龙窑与文学,其实是有缘的,要不,古龙窑上那么多充满诗意、浪漫的名词,伴着美丽的神话,竟在这方土地上口口相传了上千年;而文学对于古龙窑,其实又是乏力的,你请一百个作家,写一百篇文章,请一百个画家,画一百幅画作,还无法表达这座600岁活龙窑的风姿和神韵,更无法表达它似时间隧道般传递给当今人们的历史信息。因为,在陶业工人心里,古龙窑化泥为陶,化工为艺,化平凡为神奇;她的生生不息,使一代代陶工获得了生活的源泉。她是宝!她近乎神圣!老龙窑 王建平一座古老的村落,家家抟砂问陶;多少陶土呢喃,翩然成云蒸霞蔚的天骄。岁月与生命交响,在这里千年成雕。你炙烈如火的青烟,见证着生的美妙。黄发窈窕,魂萦梦绕,和着一把大舟。关道七件宝引来淘宝人。紫砂壶起步价1万元。青土,却将你我在熔浇;风雨飘摇,岁月飘摇,只有龙窑在沧桑里笑。一座古老的龙窑,年年黧火在烧。多少窑火传奇,恢弘成无法想象的寂寥。泥土与火焰交织,在这里千度成陶;你卧如苍龙的身影,见证着陶的深奥;煅烧煎熬,重生喜悦,炽火呛眼把人燎,只有玉洁心如陶。风雨不老,岁月不老,只有龙窑在巨变里笑。沉默前进古龙窑 戴放一在丁山解放西路,走进原陶研所,穿过一幢厂房,就是前进龙窑遗址。打开紧闭的通道铁门,周围的氛围让我好像穿越时光,感觉很神秘。沿着石级上去,眼前是一自下而上卧着的古龙窑,长84米,宽也有8米左右,她静静地躺在那里,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黄黄的龙背,黑黑的长棚,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龙窑时,可以说不由得完全惊呆了。感觉她默默等待我的到来,仿佛要向我诉说什么,但又似乎有点无奈。它的龙头入口处已经不复存在。没有了昔日窑火,堆积如山的松枝,没有了四溢的松脂香气,也没有了满面黑呼呼,流淌汗水的窑工们,更没有那些坛坛罐罐。看着眼前的这条古龙窑,思绪万千,它凝聚了多少代陶文化制作人的智慧和汗水,也凝注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,在这里烧制了多少制陶先背们的杰作。穿越时光,倒流到几百年前某一天,制陶工赤膊挥汗如雨,不辞辛苦默默劳作,在这里只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劳动着,没有想到这些坛坛罐罐几百年后,为后人留下了巨大财富,其价值会让他们无法想象,为了这些坛坛罐罐能带来更多的价值,现代人们在挖空心思地炒作着,又在不断地创新着, 出现了无数千万富豪,为这片土地带来巨大的利益。沉默的前进古龙窑,默默地炫耀着它辉煌历史,陶文化是如此粗犷和厚实。既有着无限的历史文化价值,又有着经济价值。当我离开走出时,感觉她在默送着我们一行,耳边仿佛她还在不断的诉说什么……期待更多的人们来聆听她的诉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