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茗陶--唐六琴陶艺创作工作室
联  系 人:唐六琴
联系电话:0510-87437609
传      真:0510-81702889
手    机1:13915390758
手    机2:13812556802
邮    箱:web@dtty.com.cn
工作室 1:宜兴市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D-705室
工作室 2:宜兴市丁蜀镇紫砂工艺厂1009室 

 

漫谈紫砂壶的装饰
 点击数:534次 添加时间:2014-11-11 [打印] [返回] [收藏]

唐六琴
(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)

       人们一提到“泥壶”便想到江苏宜兴。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本是注茶品茗的茶具,何以倍受人们的青睐,被国内外紫砂爱好者视为珍宝 收藏呢?除了它独有的制壶原料,精湛的制壶工艺、古朴典雅的造型外,在装饰上紫砂壶集工艺美术之大成,交替运用书法、绘画、篆刻,浮雕、贴花、镂空、泥绘、彩釉、绞泥,磨光等装饰工艺,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准: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件件紫砂珍品,这就不足为奇了。


 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,始于北宋,盛于明 清,至今长盛不衰-纵观制壶历史,虽说造型是基础,是根本,但紫砂壶的装饰可以说与紫砂壶的发展相生相伴,相互呼应,相得益彰。宋代紫砂壶嘴就有龙型捏塑,龙头粗犷简练, 神态各异:元代紫砂壶开始采用铭刻装饰,制品大都供文人墨客、达官显贵烹茶、玩赏。明代江西景德镇造瓷名家陈仲美慕名至宜兴,改业紫砂器,运用瓷雕技术创制各种花货,所制壶器大都重镂叠刻,精雕细琢,或摹拟花果,或缀以虫草-其代表作“龙戏海涛壶”,游龙伸爪,栩栩如生:清代陈鸿寿把造型、文学、绘画和篆刻溶于一炉,世称“曼生壶”,由此“字依壶传、壶随字贵”-为便于刻画装饰,壶身以几何造型为主,线条简练,可供装饰面较大:清代邵大亨所制“鱼化龙壶”,壶体浮雕鲤鱼、蛟龙和波涛,并用六条S型纹线回旋组合:壶把琢龙尾翻卷状;壶嘴、壶盖分别饰以云纹和伸缩自如的龙王爷头,斟茶时龙舌会向下伸出,寓意鲤鱼化龙,前程无量。现代蒋蓉大师制作的”荷花壶”,融荷花、莲子,枝梗、藕梢、红菱、青蛙于一体,以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为壶身,一片嫩荷叶卷为壶嘴,长满毛刺的荷叶梗弯成壶把,两只红菱和一段藕梢呈丁字型装饰于壶底,整个壶面像个莲蓬,匀称地镶嵌着颗颗莲子,妙的是莲子还能转动,壶盖之上憩息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,不仅为画面增加了动态,更使作品散发出一股荷塘风貌。


  纵观制壶历史,我们可以看出,一代代紫砂艺人应用各种装饰手段,经过呕心沥血的开掘和推动,才使紫砂壶成为一门特殊的“壶艺”呈现出争芳斗妍的局面。


  据记载,明清时期曾出现炉钧釉紫砂壶,在壶面进行施釉装饰,曾盛极一时。但最终被淘汰。究其原因,就是这种装饰背离了紫砂的“个性”和本质:紫砂壶内外不施釉,色呈赤褐,葵黄,墨绿、天青、朱红等,其吸水率小于4%,具有良好的透气性,握在手中有温润如玉的质感及亚光视觉,使用越久,壶体越发光润:如果壶面施釉,就失去了紫砂的“个性”遭淘汰也就顺理成章了、因此,装饰不能有损紫砂的特质,装饰内容要切壶切意,做到造型与装饰内容的艺术统一。


  本人出生于紫砂世家,自幼酷爱紫砂艺术,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力求创新:不但在造型上求新求变,在装饰手法上也大胆创新,我创作的“雅竹野趣壶”,把民间的传统竹编工艺巧妙地运用到紫砂作品上,泥料选用“天青泥”壶体雕成扁型竹篓状,就象用纤细的竹丝精心编制而成:为增添动感,在壶身上设计了一只爬行的螃蟹和一只小田螺,壶盖运用镂空手法将其镂空,使之酷似由竹条编成的罩子,罩内还有一只欲逃生的小蟹,嘴和把做成竹节状,经烧成後色呈蟹青色,一幅渔家乐的景色在紫砂壶上生动体现出来,此作品一经问世,深受紫砂爱好者的喜爱;2004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(******)精品博览会上获创新金奖。2006年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。


  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,我认为装饰在紫砂壶的制作中,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,能起到画龙点睛,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,好的装饰给人以美的享受、美的遐想: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,人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,作为一个紫砂艺人,只有不断学习,不断创新,才能制作出无愧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,才能为宜兴紫砂陶艺增辉。